第三课
· 此中“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者,即是所释正论[1]。 问曰:何谓本论的关联、所诠、必要之必要? 答曰:依《入中论》所说理,初用无二慧庄严初发心,且以大悲为上首者即名是出生如来本智的初因;后由无倒明达慧度正义的龙树阿阎黎为他开悟,以悲心造论且名是正论的关联[2]。论主自己开显了欲宣全论的所诠论义及其必要,通过无误阐明所诠论义及必要来说明其殊胜性。并将稽首礼敬无二融入胜性的尊贵师长——如来圣尊[3],作为造论的入因,故说颂曰: “不灭亦不生, 不断亦不常, 不来亦不去, 不异亦不一。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此谓以不灭等八不殊胜特性为其特相的缘起法理,即是本论的所诠(论义)。具有善加殄灭一切诸戏论,灭见安隐法性的涅槃相是说名正论的必要。[4]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者,此即阐明了稽首礼敬义。 如是此等即是以上两偈的(因缘)总义。 亦应解析(因缘)别义:此谓(པྲ་ཏི)“札谛”者,即是和合义。梵语(ཨི་ཏི)“伊谛”者,则有去义。带有(ལྱབ)“达雅”后加字的梵文(པྲ་ཏི་ཏྱ)“札谛达雅”则成和合谓相待义。由于词根变形使得全义随变。故说颂曰: “由音转变故, 词根义随变, 如恒水虽甘, 海水转其味。” 带有(ས་མུད)“萨莫”前缀的(པཱ་ཏ)“巴达”因含有生义故,(ས་མུད་པཱ་ཏ)“萨莫巴达”即指“出生”。是故诸法依因待缘的出生即名是缘起义。 复有人说:(པྲ་ཏི)“札谛”是重复义,(ཨི་ཏི)“伊谛”是去义,谓若行、若灭义。(ཨི་ཏྱ)“伊达雅”义谓可去。如是则把(ཏྱ)“达雅”分别解说为能助(ཨི)字的后缀补充。是则即成:凡一切各具去、灭相的出生即名是缘起义[5]。 若据彼说,经中所言:“诸比丘!当为汝等开显缘起,若见因缘,彼即见法……”[6] 因为在此等语境中有重复义,还有省略词故,各别解说可谓是妙哉善说。然在“依缘眼、色出生眼识。”的这种语境中,由于直接认定了差别事相“依缘眼、色。”若许从是眼根一因亦能缘生一识时,所言“缘”音何得言有重复义?和合义即名是合会所起之“缘起”。也有这种没有直接认定所别事物的缘起,也有开门见山就直接认定其所别事物的缘起,如说:“依缘眼、色,眼、色和合,观待眼、色。”等等故耳[7]。 如果(ཨི་ཏྱ)“伊达雅”一词是辅助性的后加字,那么“依缘眼、色出生眼识。”者,此中(པྲ་ཏི་ཏྱ)“札德达雅”一词并不是略虚省文[8],未曾省去其中的虚词[9]故,应当得闻其中的虚词。是则即得:“依缘眼、色出生眼识。”的解读。事实并非如此。是故应许带有(ལྱབ)“达雅”后加字的各别解读才是略虚省文。 [1] 正论:拼音zhèng lùn,正确合理的言论。 马甲瓦·菩提正勤论师于《中论释·正理庄严论》中说: [由于梵语ཤཱསྠྲཡཱ义谓若灭、若除、若纠。是故正论义谓殄灭无余诸贼惑;或谓断除诸妄执分别。或谓由此二者疗治其弟子的心智者是。或者说梵文སྠྱཱ་ན义谓救护,顾名思义正论者即指能从恶趣或生死轮回中救护芸芸众生者是。 如云: “遣除众分别, 治执名正论。” 又云: 殄灭无余众贼惑, 能护恶趣及生死, 完具治护德名论, 他宗皆无此二法。 若谓圣教契经也具足此相,然今此处仅仅是为了说明其正论的音义,令其优胜于异宗邪论,而并不是在拟定(所言正论的)能相。故无过失。] [2]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又诸菩萨以何为因?论曰: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谓哀愍,行相体性如下说。无二慧谓离有无等二边之慧。 菩提心如《法遍行经》云: “菩萨应由菩提心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相等。新生无住一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达法,愿诸有情皆能通达。菩萨所发此心,名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 菩萨正因,即此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之三法。 如《宝鬘论》云: “本谓菩提心, 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二边慧。”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为显大悲为主因故。 颂曰: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如外谷丰收,初中后三,以种子水润成熟为要。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 [3] 圣尊:青目论师于《中论·观本际品》中说: [圣人有三种:一者、外道五神通,二者、阿罗汉、辟支佛,三者、得神通大菩萨。佛于三种中最上故言大圣,佛所言说无不是实说。] [4]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云: [问曰:阿阇梨意,为何义故,而造此论? 答曰:依顺道理入大般若波罗蜜义,为令众生舍诸戏论、取著等故。既舍离已,依顺道理速入般若波罗蜜故。既依道理速入般若波罗蜜已,舍诸戏论、一切取著。舍诸戏论、取著等已,速疾成就无上正觉。为此义故,师造此论。] [5]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是宣说唯有缘性之缘起,非但不落无因生等分别,其余常、无常、有事、无事等二边分别,亦皆非有。为显此义。颂曰: 由说诸法依缘生, 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 唯由此缘起理,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余理。故此缘起道理,能断前说一切恶见之网。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 如云: “若依彼彼生, 即自性不生, 自性不生者, 云何得名生。” 《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经亦云: “若从缘生即不生, 此中无有生自性, 若法依缘即说空, 知空即是不放逸。”] [6]《佛说大乘稻秆经》云:“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 [7] 耳:拼音ěr,<语气>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8] 略虚省文:略去多音节词中的虚词,但留实词的省略法。如云:“能了知事物的识别能力,略作知识;心意中的见解,略作意见。 [9] 虚词:拼音xū cí,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Scroll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