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 有人言:“依缘而起。由于“缘”字转形是重复义,“依”为和合义,“起”则是生义,是故缘起者,谓依缘种种因缘而起即和合得生义[1]。” 复有人言:“‘若法各自灭而得生者即名是缘起’。这种随声附和[2]异说[3]而进行的驳斥,并不见得擅长[4]随说他宗。所以然者?若人要将“依缘得起”者,说成是和合义时,所言“缘”者,并不是重复义,所言“依”者,亦非和合义。若尔者,何名缘起?“缘”谓和合义,“依”是去来义,也就是把因缘合会解说为是和合。因此今将和合得生者解说为是缘起,欲以如说“缘起”语能无余统摄凡所有诸法时,谓聚积种种因缘和合得生者即名是缘起,是则与重复有所关联。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如言:“依缘眼、色出生眼识”时就不与重复有所关联。以是故知是论议师并不擅长称说[5]他宗。 若人驳曰:“是事亦不然。因为所言‘依缘眼、色出生眼识’者,均无(前述)两种含义。”这种反驳亦不中[6]正理。所以者何?以其未出示[7]‘如何没有(前述)两种含义’的理由,而仅仅只是个口说无凭[8]的立宗而已。若作是念言:“由于识非色法,不可与眼根合,但见色法方得有合故。”有说是事亦不然,因为所言“是比丘谓已得果。”此中亦许有合义故。“和合”一词也是“观待”的异名故。再说“缘起”一词,龙树菩萨也亲口认许有合义故。如言:“依缘彼彼生,即非自相生[9]。”是故说言有过者则不然。若尔者,何谓缘起义?如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10],”具有此缘法的本义就是缘起义,将此立为自宗者亦不合道理。因为未曾言明所说‘缘’、‘起’二词一一的本义差别,却意欲道明其差别相故。 若作是念言:“如说“兰若[11]零点处”等,认定“缘起”为不可再分的一词根而作是说者。” 驳曰:是事亦不然。因为龙树菩萨曾亲口说言: “依缘彼彼生, 即非自相生。” 认许“缘起”一句与分分别义相关联故。若谓可以用: “此有故彼有, 如因短得长[12]。” 来解说时,但许与短相[13]合,因待于短,相对于短方言有长。是故不可认许此所破事。且止繁词戏论。 [1] 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观缘品》云:“缘起者,种种因缘和合得起,故名缘起。” [2] 随声附和:拼音suí shēng fù hè,谓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3] 异说:(术语)异于他之说也。《月上女经》下曰:“利益众生,无异说。” 《瑜伽论释》曰:“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物不迁论》曰:“群籍殊文,百家异说。” [4] 擅长:拼音shàn cháng,独具某种特长。 [5] 称说:拼音,解释为陈述。 [6] 中:拼音zhòng,〈动〉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7] 出示:拼音chūshì,把证件等拿出来给人看。 [8] 口说无凭:拼音kǒu shuō wú píng,释义: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9] 一、龙树菩萨于《六十正理论》中说颂曰: 依缘彼彼生, 即非自相生, 若非自相生, 何得言生相? 二、任杰教授译《六十正理论》云: 依彼彼缘生, 即非自性生; 既非自性生, 如何说性生? 三、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云: 若已生未生, 彼自性无生, 若自性无生, 生名云何得? 四、叶少勇译《六十如理颂》云: 若得彼彼此方生, 此即不以自性生, 此若不以自性生, 如何可说此者生? [10] 《杂阿含经》云:“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11] 兰若:(术语)阿兰若Āraṇya之略称。僧人所居处也。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见《释氏要览》。 [12] 一、《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有此故有彼, 如有长有短, 此生故彼生, 如由灯有光。 二、《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若此有彼有, 譬如长及短, 由此生彼生, 譬如灯与光。 [13] 相:拼音xiàng,〈名〉,容貌、外形、模样。 Scroll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