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明句论 第一品 观缘品

第二十三课

·

此中有人言:确定诸法决定无生者,为以量[1]成?为以非量成?设许以量成者,当说有几量?其相云何?有几所量[2]境?应说是量若自生?若他生?若共生?若无因生?若谓以非量成,其理不然。何以故?因量知所量故,无量则无从得知未知事,若时无量,亦无所量可得知者。汝今云何得此定量?以是义故,所言:“诸法无生”者,其理不然。或应以汝决定诸法无生理,亦能证成我意谓“一切诸法皆有义。”又如汝意谓:“一切诸法决定无生。”以汝决定诸法无生理亦可得成我意谓:“一切诸法有生”。设许汝无决定一切诸法无生量,自尚未了而令他有所正了者则是处不然。以是义故,撰著[3]正论即为无用。是故,一切诸法不得遮故,应言是有。

答曰:设许我等真有少法可了者,是则应言彼以量成,或以非量成。是事则不然,所以者何?此中若许真有“不定量”,是则相对于此(不定量)应言有其对——决定量。若时我等不得有不定量,何得言有其对——决定量耶?因无余事可对故,如人谓言驴角长短。若时如是无决定量可得,为成何事而计执诸量?量数、量相、所量?甚或(计执是量)若自生、若他生、若共生、若无因而得生耶?此诸一切皆不须我说。

问曰:设许汝无定量,何得汝谓: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的决定性言论耶?

答曰:此决定性言论即是于自得成理,于世人谓有,而非于贤圣人等谓有。

问曰:难道贤圣人等无理可申[4]耶?

答曰:谁人说是有、无?诸圣第一义谛[5]则是言语道断,一无所说[6]。是故若人既绝理非理,何得言有戏论可申耶?

问曰:若使贤圣人等不申正理,今当因何令使世人明达第一义谛?

答曰:贤圣人等则不以世俗言路申明正理,但许世间共称理,令世领解[7],随申其理而令其解了[8]。如身虽不净,但随颠倒所转的诸贪欲者,则不能见[9]。纵不真实却亦增益其相为净而随生烦恼。为令彼等离欲,若如来所化、若有天人,用发等(三十六种)不净相[10]揭发[11]先前为净相所覆之身过失。譬如彼等(凡愚)亦能舍离净想,得证离欲。如是此中婴愚异生等亦为无明眩翳障蔽慧眼而颠倒诸法自性。贤圣人等毕竟不可得见者,却以种种相妄加增益而令自恼乱至极。彼等于贤圣人前听许‘现即已[12]有自体之瓶则不从泥团等复生。’如是亦应解了于生前位先既已有自体者亦应无须更生,以有故。

复次,如许(稻)芽不从火、炭等他法得生,如是应知亦不从意欲言表的种子等他法得生[13]

若作是念言:此事即是我等亲身所受[14]者。

答曰:此亦不然,是亲身所受者即名虚诳妄取事。是亲身所受故,如说眩翳[15]人亲见第二月[16]。因此,即用于彼等共称理,令其领解即便是用此形同于所立的亲身感受予以论证亦复不可扭转乾坤[17]。故知诸法无生,将其作为最为颠倒法性的对治品而初创第一品(<观缘品>论破生相);随后为破所余种种增益别相而次创所余诸品。即是为了阐明,缘起法中实无去者、去法、所去处等凡一切无余种种简别相[18]


[1] 量:真切认识自境从新认识自境之心。如真现量及真比量等。

[2] 所量:正量之所认识者,一切瓶,柱等可知事物,可以正量直接间接了知认识者。

[3] 撰著:拼音zhuàn zhù,写作;著作。

[4] 申:拼音shēn,<动> 表明,表达。

[5] 第一义谛:中观师谓直接现量在内心与外境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所觉察者为真谛,如空性。

[6] 《大智度论·释三慧品》云:[行般若无定相故,不可得说若有若无,言语道断故。空如虚空,是故说如虚空生。又如虚空,虚空中无有法生,虚空亦不能有所生。所以者何?无法、无形、无触、无作相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7] 领解:拼音lǐng jiě,领悟理解。

[8] 解了:拼音jiě le,晓悟。

[9]《入行论·智慧品》云:

色等现量境, 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 如垢谓净等。

[10] 发等(三十六种)不净相:《达摩多罗禅经》卷云:“三十六不净,次第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污、泪、涕、唾、脓、血、黄白痰、癊、肪、𦙽、脑、膜。”

[11] 揭发:拼音jiēfā,将坏人坏事揭露出来。

[12] 现:拼音xiàn,<形> 现在,眼前。

[13]《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颂曰:

诸非能生他性同

如能生之稻种,是自果稻芽之他性。诸非能生之火、炭、麦种等,亦是他性。稻芽既从他性之稻种而生,亦应从火炭、麦种等而生。又如稻芽既从他稻种而生,则瓶、衣等法亦应从彼生,然无是事。]

[14] 亲身所受:谓亲身体验感受。

[15] 次说“有眩翳”为例外故。问:若尔,唯有眩翳识为无分别似现时耶?曰:言“有眩翳”者,此即通说一切有患诸根亲生之识。言“有眩翳”,但说眩翳者,即表示一切有患根故。

[16]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复次,如眩翳人见第二月等,于非有性妄执为有,即见毛发蚊蝇等相亦非实有。如是汝见无后世等,倒见余事,亦是颠倒。为显此义。

颂曰:

汝论所说大种性, 汝心所缘且非有,

汝意对此尚愚暗, 何能正知于他世?

如汝宗所说地等四真实义,于汝心所缘境上且非是有。汝于现世法尚且颠倒,则于他世最极微细唯是天眼所行境界,如何能正知耶?]

[17] 扭转乾坤:拼音niǔ zhuǎn qián kūn,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18] 《中论·青目释·观去来品》云:

[如是思惟观察,去法、去者、所去处,是法皆相因待。因去法有去者,因去者有去法,因是二法则有可去处,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无。是故决定知,三法虚妄,空无所有,但有假名,如幻、如化。]

返回《明句论》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