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明句论 第一品 观缘品

第二十八课

·

又,具有殊胜所依身相可作为世间名言支,在未经观察时方可得立[1]的能依者——磨石及与具有头相的能依者——罗睺罗全同于人我等假立所成故,此喻不应道理[2]

若谓:但见彼等[3]是则无法得立离于身、头却别有实体的可相事故,譬喻可成者。[4]

答曰:是言非也!世间名言则不任[5]如是推捡。因为世间万法未经推求方得谓有故。如实以理推求,虽离于色等不得有我,然依于蕴,于世谛中可得此我。如是罗睺罗与磨石二事亦复应然。是故喻义叵[6]成。如是若加观察,就地等而言,离于坚等相法亦复无法得立别有实体的可相事。离于可相事,则无所依故,相法亦应无法得立。然就世俗理中,是事可有。以是义故,诸正论师[7]但从相互因待可成的立场得立于(相、可相等)世俗言路[8]。是事毋庸置疑必应如是认许。否则世俗言路岂非应成有理可申耶[9]?若事如是者,即成是真性而不名是世俗。


[1] 静命菩萨于《中观庄严论》中说:

未察一似喜, 生灭之有法,

一切具功用, 自性知为俗。

[2] 谓用“磨石身”、“罗睺罗头”所举的一有一无喻则不应道理。

如《中观四百论大疏·教诫弟子品》云:

[若人未解如说经典的清深妙旨,便扬言阐明法体一有一无的宗趣。彼诸妄执皆名颠倒恶见。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说一有一无, 非真亦非俗,

是故不能说, 此有彼非有。

“说一有一无, 非真亦非俗”者,若欲宣明世间法理时,可判为内外事相的是诸五蕴,皆就世俗凡智为定量而言许谓有。若欲显明出世间的真性如相时,依彼圣智妙慧可言五蕴皆悉自性本空。其余许法一有一无的是诸立论者,既非正说真性如相亦非正说世俗名言。以是因缘,复说颂曰:“是故不能说, 此有彼非有。”若时谓言有心与心所等法,是则瓶子、氆氇等法亦应谓有,以世间共称谓有故。若时以正智推求瓶子、氆氇等法为无时,心与心所等法亦应皆无。二俱非理了不可得。“是故不能说,此有彼非有”也。]

[3] 彼等:此谓磨石、罗睺罗。

[4] 《中论释·明句论·观缘品》云:

[若作是念言:如言“‘磨石身’、‘罗睺头’”。虽离于身、头更无简别相可得,但是仍有异相及可异事。如是,虽无离于(坚等)自相的地等可相事可得。然今仍可说有‘地的自相’等。]是故一有一无的譬喻可成。

[5] 不任:拼音bù rèn,不能忍受;不能胜任等。犹不胜,表示程度极深。

[6] 叵:拼音pǒ,〈副〉“不可”二字的合音。如:居心叵测。

[7] 诸正论师:谓龙树论师、圣天论师、佛护论师等诸具相论议师。

[8] 《中论·青目释·观作作者品》云:

[问曰:若言无作、无作者,则复堕无因。

答曰:是业从众缘生假名为有,无有决定,如汝所说。何以故?

因业有作者, 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 更无有余事。

业先无决定,因人起业;因业有作者,作者亦无决定,因有作业名为作者,二事和合故得成作、作者。若从和合生则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则无所生,但随凡夫忆想分别故,说有作业、有作者,第一义中无作业、无作者。]

[9] 一、《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问:以无胜义生故虽破自他生,然色受等法是现、比二量所得,应许彼等之自性是从他生。若不许尔,如何说有二谛?应唯一谛,故定有他生。

答:此实如是,于胜义中非有二谛。

经云:“诸苾刍!胜谛唯一,谓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诸行皆是虚妄欺诳之法。”

以世俗谛,是悟入胜义谛之方便故,不应观察自生、他生,应如世间规律而许。

颂曰:

设若观察此诸法, 离真实性不可得,

是故不应妄观察! 世间所有名言谛。

谓若观察此色、受等法,为从自生?为从他生?离胜义不生不灭之性外,别无其余生等可得,故当不观自、他生等,唯如世人所见,由此有故彼法生等,是令世人悟入之门,故当受许。如圣天云:

“如于蔑戾车, 余言不能化,

如是世未知, 不能教世间。”

《中论》亦云: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若妄观察世间名言皆当失坏。

如经云:

“喻如依木弦, 及合手动作,

便从琵琶等, 而发妙音声。

若有聪智者, 观声何来去,

遍观诸方隅, 来去不可得。

如是从因缘, 出生一切行,

正见修行者, 见行空不动,

蕴处及诸界, 内空外亦空,

有性空无住, 法相虚空性。”

如是广说。]

二、《方广大庄严经·音乐发悟品》云:

譬如箜篌, 絃器及手,

和合发声, 本无去来。

于诸缘中, 求声不得,

离缘求声, 亦不可得。

内外诸蕴, 皆悉空寂,

无我无人, 无寿命者。

返回《明句论》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