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明句论 第一品 观缘品

第三十二课

·

若谓:于世间中,对意欲言表之事,言‘现量’者可谓是人皆共许,谓‘了境’者则无共许故,但用所依根门各别说量。

答曰:现量一说于世虽有共许,如其世间所许我亦如说。舍弃世间共许义,却对此另作各别异说者,亦应离于世人共许的世俗言路故。所言“现量”是则不应如尔。

以无重复义故,唯经一念顷依缘眼根的一眼识亦复不可说言是现量[1]。一一识中若无现量,种种识中亦应无现量。由许无分别识谓现量故,此亦不可得立世间名言。意欲言表量、所量的世间名言而计执现量者即成唐劳其功损而无益。所言“有眼识方能了青,非是作意分别能了于青。”的圣教亦非用于说明现量相,以其用此能说五根识等较为昧钝故;圣教亦不说言只有无分别识为现量(识)故,此定不应道理。是故若可相、若自相或若是共相亦尔,凡世间中谓有者都是现量所可见境故,应成不隐蔽。因此(对境)即同于有境——根识一起可得立名为是“现量”。第二月等相对于无翳人的净眼识则不名是现量,相对于眩翳人的眼识则唯言是现量;证成隐境无谬因中所得生识即名是比量;现见超越根境诚然可信者[2]之言辞语句即名是圣教(阿含)量[3];从相似性中验知所可领受事者即名是喻量,如言野牛即同于黄牛。从是四量[4]即可立名能知世间万法。如是等量亦名迭互[5]因待所成,谓因量成所量,因所量成量。实无自性得成的量及所量二事。是故应如所见得立世间耳[6]。旁论已了,娓娓而谈[7]之。[8]


[1] 《中观四百论·破时品》云:

譬如无一识, 能了于二义;

如是无一义, 二识所能知。

[2] 诚然可信者:谓正量士夫如佛、菩萨圣者等。

[3] 《释量论·成量品》云:

此晓昆虫数, 我等无所需,

彻知取舍性, 及其方法者,

许彼为正量, 而非知一切。

见远否皆可, 见求真理是。

设见远为量, 当来依鹫鹰。

[4] 四量:谓现量、比量、喻量、圣教量。

一、现量:量之一种。无分别,不错乱、新生之真实心识。如第一刹那见瓶根识、第一刹那神通及第一刹那一切种智与圣者根本智等。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杂。

二、比量:在明见因由、确立关联之后,推断所立之宗或了知隐蔽之事物者。如以烟及水鸥,为因由,比知有火有水。

三、喻量:又作“比喻量”。根据已知类似或例证之正确理由,以推测对自己为隐蔽的事物亦同如是之例证者。如果思惟苗芽是谛实无,有如镜中之影像,野黄牛犹如黄牛等。

四、圣教量:即经过现量、正比量、极成比量三种正理分析观察清净之教言。即信许比量。

[5] 迭互:拼音dié hù,意思是交互;轮流。

[6] 耳:拼音ěr,<语气>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7] 娓娓而谈:拼音wěi wěi ér tán,【解释】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8] 《中论·青目释·观因缘品》云:

[问曰:汝虽释不生不灭义,我欲闻造论者所说。

答曰: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缘。

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若无因而有万物者,是则为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

返回《明句论》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